领导提起他,众口一词:他的工作是一种品牌,免检。
同志们提起他,夸奖有加:他干工作丁是丁、卯是卯,认真。
他在纪检监察战线工作了6年,始终像一台高速运转的“发动机”。
他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挚爱,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正气之歌。
他就是陕西省纪委监察厅二室纪检监察员杨崇碧。
立志献身纪检监察事业,无怨无悔
2000年9月,杨崇碧从部队转业到省纪委监察厅工作。立志献身纪检监察事业的杨崇碧,提前两个月到省纪委熟悉工作。其间,杨崇碧在一名老同志的带领下,去北京调查一个重要案件。他们冒着盛夏酷暑,奔波20多天才完成了任务。这时,有的亲友就劝他:“凭你的条件,放着那么多福利待遇好的单位不去,却进了省纪委,干得罪人的事,你真有点傻!”杨崇碧却说:“人各有志,我看干纪检这事挺好的!”
杨崇碧到省纪委一接触办案,就意识到“隔行如隔山”,要胜任工作,光凭热情与勇气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业务知识,尽快实现由外行到内行的转变。为此,他把节假日和空闲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业务知识上。他先后系统学习了30多本纪检监察业务书籍及相关的法律书籍,参加了中央党校法律本科函授的学习。同时,根据工作需要,他还归类整理了“办案心得”、“专题研究”、“案例报道”等10余万字的剪贴本。通过系统的学习,杨崇碧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快的提高,他撰写的《查办案件中被调查对象的心理特征初探》《查办案件工作“十心”的思考与实践》等研究体会文章,先后在有关报刊上发表,并受到好评。
从平凡小事做起,小事做好了就不平凡
办案中,杨崇碧树立了“从平凡小事做起,小事做好了就不平凡”的理念,先后和同志们一起成功查办了11起大案、要案。
2002年4月,在查办某厂个别领导受贿案中,因调查组迟迟找不到切入点,杨崇碧十分焦急。一天下午,调查组让杨崇碧把涉案人郭某叫来了解情况。郭某到达后,脚还没站稳,就进了卫生间。这种异常的举动引起了杨崇碧的注意。郭某走出卫生间后,杨崇碧立即对卫生间内部的设施和物品进行了仔细检查,最后在垃圾桶里发现了一个可疑的纸团,打开一看,是郭某在某饭店存包的凭据。郭某为什么把一张很平常的凭据揉成团扔进垃圾桶里?这里边会不会藏着什么重大的线索?杨崇碧及时上报了这个情况。调查组认为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线索,立即派人到该饭店去落实情况。办案人员在饭店里取出郭某寄存的皮包,打开一看,见包内的一个笔记本上记录着郭某在陕西、河南70万元银行存款的账号以及密码。70万元的存款明显和郭某的正常收入不符。在铁证面前,郭某不到半个小时就将自己受贿的问题做了交代。办案小结会上,同志们说,杨崇碧在查清郭某的过程中立了头功。
经过几年办案实践的摔打,杨崇碧锤炼出了善于挑战困难、勇于战胜自我的顽强作风。“杨崇碧无论接受什么任务都说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退缩”,这是领导和同志们对他中肯的评价。有一次,某省纪委派人来陕西查办一起经济案件,省纪委领导指派杨崇碧负责协查。从办案人员那里得知,他们这次来是要查清涉案当事人在西安两处银行保险箱内的存款,但保险箱在哪家银行并不知道,希望陕西省纪委予以协助,尽快找到这两家银行。虽然这是一个大难题,但杨崇碧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他利用对金融知识的了解以及对西安市各家银行办理保险箱业务情况的掌握,与其他同志一起穿大街走小巷,仅用了4个多小时就找到了那两家银行。来办案的同志高兴地说:“没想到半天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陕西纪委的工作效率真高啊!”
算“小账”越算越亏,算“大账”无怨无悔
杨崇碧的母亲孤身一人在农村,为了给儿子减轻经济负担,还靠种地为生。每年农忙季节,杨崇碧都想请假回去帮母亲耕种,让老人家享几天清福,但都因为手头的工作忙而没有实现。一提起这些事,杨崇碧就感到很内疚。2005年8月的一天,有个老乡给杨崇碧打电话:“你母亲病了,你快回来看看吧。”他真想立即回去照顾母亲,但当时正在昼夜不停地调查一起案件,他不愿因私事耽误工作。于是,他就打电话询问母亲的病情。母亲理解地说:“一点头疼感冒,没事,你放心。”等案件调查完后,他急匆匆地赶回家,才得知母亲是在下地干活时中暑昏倒了。看到母亲又瘦了许多,苍老了许多,杨崇碧忍不住泪流满面。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如何处理小家与大家、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上,杨崇碧为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2003年秋天,杨崇碧的爱人在单位的一次通信工程施工中,不慎从近两米高的施工架上摔了下来,造成右胳膊骨折。这下妻子不但家务干不成了,而且连自己穿衣服都很困难。妻子在这种情况下很需要杨崇碧在家照顾,但他不是出差就是办案,在领导的多次催促下才回了一次家。妻子生气地说:“平时你工作忙,不顾家,我支持你。这回我胳膊骨折了,你总该请几天假回来照顾我吧?”杨崇碧虽然当时答应了,但一回到单位忙起工作来,就又把这件事放到了一边,结果对妻子的承诺一直没有兑现。
在同志们的眼里,不论工作多忙多累,杨崇碧总是乐呵呵的,看不出一点疲乏的样子,大家都羡慕他有一个好身体。殊不知杨崇碧在部队时就有腰肌劳损症状,转业到省纪委后又超负荷工作,使病情不断恶化,但他总是咬牙硬撑着。有一次,杨崇碧和几个同志开车去查案,一路上十几个小时没休息,使他旧病复发,腰疼得直冒虚汗,但他硬是忍着疼痛完成了任务。一回到家,杨崇碧就趴在床上让妻子给他揉腰。妻子揉累了,他又让10岁的儿子踩在他背上按摩,以此缓解疼痛。
2003年6月的一天,杨崇碧要去北京调查取证。当他刚买好火车票准备出发时,突然浑身出虚汗、头晕目眩、呕吐不止。杨崇碧赶忙到医院检查,医生说他因过度劳累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得立即住院治疗。杨崇碧考虑到其他同志与被联系人不熟悉,去了可能误事,再说自己的病还没有严重到要命的地步,于是他把医生的嘱咐抛在脑后,带了些药就急匆匆地赶往火车站了。上了火车后,杨崇碧的病再次发作,他感觉天旋地转,五脏六腑都快吐了出来,身子软得像面条一样,幸亏在列车员的照顾下他才熬到天亮。到北京以后,杨崇碧早饭都没顾上吃,就拖着虚弱的身体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
杨崇碧一年到头“泡”在办案点,三四个月不回家是正常现象,转业到省纪委后的6年中,他连续5个春节都是在办案点度过的。有人说:“杨崇碧像一台发动机,没白没黑地高速运转,不比谁多拿一分钱,太亏了!”杨崇碧却有自己的一番道理:“我是个普通人,不想个人的事不可能,但如果尽算个人的‘小账’,就会越算越亏;多算算党和人民的‘大账’,才会觉得自己亏得值得,无怨无悔。”这就是他对名与利的诠释,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