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以“贤德、母教、慈幼、仁智”为主要内涵的贤母文化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已深深融入华夏民族的文化根脉。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母亲,以其谆谆言行、深明大义的宽厚情怀,哺育着一代代优秀的华夏儿女,铸造了一座座高耸的文化丰碑。
九江,古称浔阳。1700多年前,这里曾经生活过一位伟大母亲,她贤德智慧,教子有方,谱写了一曲润物无声却又波澜壮阔的贤母之歌,被历代奉为教子育儿的典范。她,就是中华“四大贤母”之一,东晋名臣陶侃的母亲湛氏。
在以父为尊、以夫为尊的封建社会,家族的发端普遍记载在男性身上,而陶母不但被公认为是浔阳陶氏的始祖母,她的精神和事迹更是被后人写进家训,编入宗谱,成为陶氏族人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那么,陶母教子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她对陶氏后裔以及后世家庭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陶母教子
《晋书·列女传》记载了这样两则故事。
风雪漫天之日,鄱阳孝廉范逵在陶侃家寄宿,但陶家一贫如洗,没法招待客人。陶母就撤出睡觉用的草垫子,亲自铡碎,拿来喂范逵的马;又暗中把头发剪下来,卖给乡人,置办菜肴,招待客人。范逵知道这件事后叹息说:“不是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优秀的儿子!”
陶侃年轻时做过寻阳县吏,负责监管渔业。有一次,他托人把一坛腌鱼送给母亲。陶母问明情况后,原封不动退回,并附上书信说:“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拿官家的东西送给我,这样不仅对我没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愁。”
贤廉母范
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吴国富:
陶母教子留下了两个经典故事,这两个故事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贤”,就是贤能的贤,贤德的贤,这体现了传统儒家的精神。这种“贤”的教诲,对陶侃日后成就他平定叛乱、扶助国家的大业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二个字就是“廉”,廉洁的廉,这种廉洁其实也是让人成就大事的基本品质。
贤,可以成就大我;廉,可以超越自私。在陶母的言传身教下,陶侃养成了好学、勤奋、清廉的优秀品质,成为匡扶东晋王朝的一代名臣。
伟大诗人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是桃花源理想的创造者,更是陶母精神的重要承袭者。陶渊明一生穷困,却能心无他物,坚守情操,堪称后世学习的楷模。
九江县陶渊明纪念馆馆长 王义华:
陶渊明是陶侃曾孙,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陶渊明清风高节,淡泊名利,乐于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精神与陶母“交贤德之士”的教导一脉相承。
如今,陶氏后裔在祭祀陶渊明的时候,总忘不了讲述陶母的故事。陶母和陶侃,成就了一个著名的家族:浔阳陶氏。浔阳陶氏是陶姓中最多的一支,遍布全国各地,人数达几百万,仅九江地区就有大大小小五十余处聚居点。他们世代祭祀陶侃和陶母,迄今还留有“龙溪古庙”的石匾。
陶氏家训
众多的陶氏子孙,从陶母教子的故事中总结出精神,编写成家训,在家族中世代传承。《陶氏家训》共20条1300余字,包括诚修身、择交游、守廉洁、孝人子、重天伦、序长幼、诚祭祀、明教化、尚节俭、正伦纪等内容。
“贤”和“廉”是陶氏家训的精髓。“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继承了陶母结交贤友的主张,“修身不可不诚”、“法度不可不守”,则继承了陶母“廉洁奉公、谨守法度”的教导。
陶氏第62代后人 陶烈江:
将陶母精神和事迹写入《陶氏家训》,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又促进了家族繁衍。千百年来,《陶氏家训》已成为陶氏后人为人处世的一面镜子,世代坚守的人生信条。可以说,《陶氏家训》对于我们浔阳陶氏整体精神生态的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小时候我经常听父亲教我们怎样做人,还强调这是老祖宗在家训里规定的,使我感到肃然起敬。
陶氏家训,代代相传,造就了许多陶氏后人。据《陶氏史记》记载,唐宋以来,浔阳陶氏考取进士者共75人,文武举人者约182人,他们继承先祖遗风,廉洁为官,谨守法度,赢得后人的景仰与赞誉。
后世榜样
陶母教子的精神,不仅滋养了陶氏后裔,也成为无数家庭的精神财富。中国历代都有对陶母的传诵,更有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诗词歌赋。
唐代浩虚舟的《陶母截发赋》声情并茂;宋代刘克庄以陶母作比,歌咏贤母:“诲子如陶母,持身如伯姬。”明清时期,陶母更是成为贤母教子的典范,《女范捷录》说:“是以孟母买肉以明信,陶母封鲊以教廉。”《弟子规》则用“陶母还鱼责子”的故事,教育儿童“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吴国富:
陶母提倡的“贤”和“廉”的精神,饱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事实上影响了整个民族,在后代广泛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纪念和缅怀这位伟大母亲,2011年九江县打造了一个贤母文化主题公园——中华贤母园,园内专门建有介绍陶母事迹的母范天下主题馆和陶然园,以及弘扬陶母精神的思贤路、廉心湖等,再现了陶母贤德慈幼的一生。
岁月悠悠,历经千年洗礼与传承,陶母已然成为一座丰碑,镌刻着中华女性的崇高和伟大。陶母精神必将为人们铭记和传扬。

【相关链接】陶母陶侃陶渊明 贤廉门风越千年http://v.mos.gov.cn/zgctzdjgjxjjxyts/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