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你需要查看的图片不见了

省监委派驻学校监察专员办公室

纪委机关 (综合办公室、监督检查室)

   
 
【讲述我的家风故事】父亲“数字”里的家风
发布人:罗奇清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96

       母亲离开人世,我3岁又7个月,父亲离开人世,我已是一位9岁女儿的父亲。光阴荏苒,时间会冲淡很多久远的人与事,却也会让一些记忆如烙印一般历久弥新,留下深刻而隽永的符号,激荡心灵。比如,父亲“数字”里的家风。

  细“数”父亲留下的数字与家风,不得不提父亲这个人。年幼丧母,母亲在我脑海只有模糊的印象,是父亲既当爹又当妈把我拉扯大,他有山的厚重又有水的细腻,每每忆起他过往的点滴,我总会红了眼眶。33年党龄的父亲文化程度不高,闲时爱翻书,写得一手毛笔字,在当时老家的乡邻们眼中,算得上是位文化人,箩筐写字莫他所属。后来,离开村庄搬迁到小镇,逢年过节、大小喜事,乡邻们还找到父亲写写对联,父亲感到很开心,很有获得感。自我懂事后,发现父亲不仅爱写文字,还爱记数字,一直有在小本子记事的习惯,先是一串数字,像待发的摩尔电码,后辈们都称之为“数字”传家宝,在这些数字面前,父亲的形象愈发显得高大,也让我们这些后辈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沿着父亲的足印坚定前行。父亲的数字,看似简单,却蕴藏着一位朴实庄稼汉、乡村老学究数不尽的人品人格,现釆撷二组,与大家分享。

  590411”。(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邻省安徽灾情严重,百姓食不果腹,流离失所,部分人逃荒到江西,我的家乡破庙里也圈宿了灾民,父亲本子记录着上述数字故事。那是1959411日早上,父亲叫大哥送2斗米(10/斗)给破庙一家灾民,大哥很不理解也不情愿,但还是在父亲的坚持下照做了,后面还定期每月送2斗。后来,我听大姐说,那时家里的条件也不是很好,父亲就是乐于助人的人,看不下别人的苦。“积善积德芳名千古,行恶使坏遗臭万年”,父亲常以此言教育我们。

  911127”。父亲常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克勤克俭,无怠无荒”。19911127日,作为父亲的小儿子,我参军入伍,同村三人同日入伍,别家都大摆宴席宴请亲朋好友,父亲特意记下来,“发仔(我儿时的乳名)听话,没叫摆酒席,胸挂大红花,背着大背包,独自到镇上报到。”现在想起来,说实在话,当时自己也想请亲朋好友同学,但是就知道提了父亲也不会同意的,还不如讨他老人家的欢心。出生在那个年代的父亲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是有切身感受的。父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父亲一辈子都身体力行倡导勤俭节约。

  如同天底下所有父亲一样, 父亲的肩膀扛着一个家的重担,历经的艰辛困苦数也数不清,父亲对我们的爱与关怀同样数也不数不尽。那一组组“数字”,常常在我梦中出现,静水深流,绵延不绝。

  我想,那不是简单的记事,数字背后,饱含着父亲在特殊时间节点的真挚感情,蕴含着父亲在过往岁月里的人性光辉。数字无言,家风显现。一个个数字,仿佛正直善良、勤俭朴素、宽厚待人、耕读传家的父亲,一字一句在对我们的谆谆教导。父亲虽然离开我多年,但每当我看到他留下的这些数字,就会感觉他的一言一行还在影响着我,而我家这代人在父亲“数字”传家宝的熏陶与激励成长,我们的一举一动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下一代。无论是待人处事,还是求学、工作,我们也都秉行着家父的“数字”传家宝,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勤于钻研,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生米镇纪委书记 刘陆发)

 
 

版权所有 © 2013 江西师范大学纪委 江西师大 ICP备案编号:赣B2-20050166号-1

地址:南昌市紫阳大道99号江西师范大学纪委 邮编:330022 电话:0791-88120010 88120013

传真:0791-88120010 邮箱:jxsdjw@j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