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建设,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对党员干部而言,家风关系的不仅是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民风、社风、党风。我的老父亲出生在1916年,经历了苦难的旧社会,解放后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从一位普通的农民,逐渐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农村的基层干部。虽然父亲已故35年,但是他以良好的家风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在老父亲身上,我看到了“公道正派、实干担当”的敬业精神。1954年,老父亲被推选为润溪大队大队长,一直干到1966年,将近12年。人们常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村民眼里,老父亲的公道正派、实在实干的处事原则是有口皆碑的。担任润溪大队长期间,他带头劳动,粗事重事自己带头干、抢着干。特别是在春耕和“双抢”季节,他从没照顾自己的亲友干轻活,也不是站在旁边指手画脚。他要群众做的事,都是自己首先带头做并做到最好,忙到甚至连自己家的稻子都没时间收,就那样烂在了田里。正是这样,他赢得了群众的称赞,也带来了村里的变化,用自己的行动得到了村民的拥护。那时,作为子女的我们也是十分引以为傲的。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从参军入伍到参加工作,从基层村支书到管理处干部,始终都是公道正派为人,实在实干处事,回顾个人的经历,自己付出了不少努力,也看到了一些成绩,更收获了人生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虽然这些与父辈们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前辈、老同志相比较,我们所吃的苦、所受的累,所面临的困难、所经历的挫折是远远不及他们的,但向父亲一辈的老党员、老干部学习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处事的公道正派、做人的实干担当,已经成为我一直秉持的做人原则和践行的处事标准。
在老父亲身上,我懂得了“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人生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乐于奉献是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就是要能吃亏、肯吃苦。父亲一直教导我们,“善德善得,善良就是德,善良必有得”、“你若善待他人,他人也必将善待你”、“多做一些方便他人、贡献大家的事”,教育我们自觉做到“工作向上比,生活向下比”。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工作向上比,就是要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敢于担当的同志比,找差距、比干劲、出成绩;生活向下比,就是要与普通大众和贫困群众比,比工作环境,比收入待遇,知足惜福、不忘本色。老父亲的一辈子就是为村民们苦干实干的一辈子,直到50岁,老父亲退下来,不再管理大队里的事了,但大队里一些大事还是会找到父亲来打打商量、作作公断。1983年,父亲因病去世了。但是直到现在,只要回到村里,老邻居们还总会提到父亲,对父亲的诚信公道、勤恳热心念念不忘。这也成为我们家族的学习范例。
在老父亲身上,我领悟了“忠诚于党、身体力行”的党性锤炼。共产党员是一个光荣的称号。父亲是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作为党的最基层干部,在工作中,老父亲积极响应党的发展农村生产各项政策,始终以对自己负责、对村里负责的态度,积极协调村级事务、带头参加劳动生产、主动调解矛盾纠纷,在全村树立了较高威望、赢得了邻里的良好口碑,更为后任的村干部作出了榜样示范。在生活中,父亲除了对自己严格自律,对子女也是严格要求。他勤俭持家、生活朴实,对我们子女时常强调要懂得珍惜;父亲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常常会讲,“农村干部就是要带头干、主动干、拼命干”。老父亲忠于职守、严格自律,始终坚守着崇高信仰,践行着庄严承诺,用行动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发挥了基层干部的榜样示范效应。
小事见性格,平凡显精神。在老父亲的身上,我读懂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品质风范,读懂了什么是基层干部的精神状态。老父亲把对村级发展的责任担当,牢牢扎根于实干里,深深体现在工作中,用他平时常说的一句话:“一个人只要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这就是不简单”。作为共产党员、作为农村干部,父亲以自己的一生的实践诠释出“实在、正派、担当、自律”的内涵,也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红谷滩新区红角洲管理处 罗来虎)